主页 > imtoken国内版 > 央行数字货币碾压天秤座和比特币的生存空间?

央行数字货币碾压天秤座和比特币的生存空间?

imtoken国内版 2023-05-05 06:25:36

央行数字货币越来越近,点燃了大家的热情。有的人弥补货币知识,关心“是什么”、“为什么”等知识;一些人热衷于吃瓜,关心“用支付宝做什么”、“比特币的未来是什么”、“美元霸权迎来致命打击”等话题。

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首先是一种货币。

什么是货币?货币是记账单位,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你可以把钱看成是一张提单,背后有货物和服务的债权,所以钱也成为财富的象征——人们持有和储存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换取他们需要的货物和服务。

关于货币,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有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但问题是它能否被接受。” 这意味着在经济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货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发行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货币。有些人愿意接受比特币,所以比特币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成为“虚拟货币”(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不承认它的货币属性)。

在现代经济语境中,货币通常是指法定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具有法定补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在境内没有人可以拒绝接受。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对应不同的货币形式:纸币是人民币,银行存款是人民币,央行的数字货币也是人民币。

那么,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你可以理解为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人民币。既然都是人民币,就必须在不同形式之间互换——数字货币可以兑换成现金,也可以兑换成银行存款,反之亦然,现金和存款也可以兑换成央行数字货币。

根据央行目前的说法手机丢了数字货币会丢吗,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机制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双层交割:央行的双层交割模式——代理交割的商业机构。具体操作上,代理交割机构需要向央行支付100%的准备金,这样可以保证货币不超发,不改变流通。中国货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两级存款机制下,央行仍处于次要地位,不改变现有货币存款制度和双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构成竞争。

因此,双层交付对现有的支付结算系统影响不大。

M0 替代:央行的数字货币,主要目的是替代流通中的现金。这确实是必要的。现有的纸币和硬币在发行、印刷、归还和存储等环节成本高,流通系统层级多。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且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数字化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但我们应该明白,M0更换不是技术限制,而是政策限制。未来是否只替代M0尚不确定,受国际主流方案影响。一旦不限于M0替代,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结算系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

账户松耦合:即无需银行账户也可以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任何可以形成唯一个人身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账户,比如车牌号,可以成为子钱包。账户的松耦合实际上为物联网支付带来了想象空间。比如电动车充电的问题,充电桩后面有一个公共钱包,而基于车牌号的电动车内置钱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直接支付收费。

此外,账户松耦合,方便了偏远地区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以及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可以轻松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国内支付。海外游客到中国可以使用,出境游客也可以使用。借助我国银联、支付宝、微信等跨境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也可以出境。

账户的松耦合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对账户的依赖,可以像现金一样容易流通,并且可以实现可控的匿名性。

可控匿名:可控匿名可以对交易对手匿名,但对中央银行透明。中央银行有查核的能力,但一般来说,这是可控的匿名性。可控匿名的存在可以有效震慑洗钱、逃税、恐怖融资等犯罪行为,保证用户在合法交易过程中的匿名需求。

这也为央行数字货币用于扶贫资金发放和转移支付发放带来了想象空间。

谨慎加载智能合约:中央银行也对此进行了解释。央行认为,加载除法币本身功能以外的智能合约会影响其法定补偿功能,甚至使其淡化为流通凭证,减少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免费使用,这也将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影响。也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央行宏观审慎职能的发挥。同时,也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不利于个人权益的保护。

问题是,如果不加载智能合约,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将受到限制。因此,谨慎加载。在某些场景下,应该还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的,尤其是在很多B端闭环场景,比如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内部,以满足更复杂的业务场景的需求;但在C端大宗交易场景下,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只是一种数字货币。

双离线支付:只要在手机上安装数字人民币钱包,无需网络或信号。只要手机有电,两部手机就可以通过触摸进行转账和支付。未来,无需智能手机,IC卡、功能手机等硬件也可以使用央行的数字货币。这个特性也让央行的数字货币非常适合物联网支付场景,这个我们后面会讲。

央行数字货币会取代现金吗?

在一定程度上,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也是一种跟进——顺应“无现金社会”的趋势,为数字经济提供更好的支付载体。央行数字货币会取代现金吗?惯于。

“无现金社会”一词在2017年开始流行起来,不仅支付巨头借势宣传,甚至一些商家开始拒绝现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央行表示,“拒绝现金是非法的”。此后,没有人提倡“无现金社会”,但“无现金社会”的渗透并未停止。

现金的使用带来较大的经营管理成​​本,国家一直鼓励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现金使用。例如,1988年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就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移结算的方式,减少现金的使用”。对于企业,明确规定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使用。现金且不能超过一定金额,否则涉嫌违法。没有他手机丢了数字货币会丢吗,现金支付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大额现金交易往往是灰色交易和非法交易的重灾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但是,对于小额零星的交易,现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大的优点是在场景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它不需要依赖第三方设备和网络。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它适用于所有群体和几乎所有少量场景。回首过去,移动支付攻城略地,但技术再高明,也难免会出现bug。此时,现金是保证支付顺利进行的最后一道安全垫。

同时,考虑到货币支付场景的复杂性和客户群的复杂性,一二线城市的畅通方式不一定适合县域,部分人追捧的支付方式(如作为年轻人)不代表每个人的选择。现金适合所有人。

最后,现金的匿名性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介意金融机构有自己的资金记录,但也有很多时候,人们希望某些交易“知道你了解我”。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曾经因为匿名而流行,但事实证明,现金是真正的匿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追溯性将进一步凸显现金的匿名性优势。

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在很多场景下可以替代现金,但不能在所有场景下都替代现金。在可预见的未来,现金仍将静静地放在我们的钱包里。

央行数字货币,让用户放弃第三方支付?

除了现金,很多人还担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得不到保障。从技术角度来看,央行的数字货币可以“去中介化”点对点交易。只要商家和消费者都打开了央行的数字货币钱包,两个钱包地址之间就可以进行直接交易。既没有移动支付,也没有银行。这是怎么回事。

但央行自然不想让数字货币发行“去中介化”,依然采取“央行-金融机构-用户”的两级运行机制。用户在金融机构开户,与央行没有直接业务关系。

问题是央行的数字货币是两层运作的,而第三方支付是三层结构:央行-银行-(银联/网联)-第三方支付-用户。央行数字货币明明需要银行账户,需要第三方支付账户?

理论上是不需要的,就像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的情况下,支付转账交易照常进行。就现有清算结算系统而言,第三方支付属于体验水平的提升,是锦上添花,从来没有必要。央行的数字货币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就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是新战场,用户习惯从零开始训练。现在,银行APP率先试点,先发优势不在第三方支付。

当然,影响不必夸大。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和银行卡余额没有本质区别。它的尝鲜属性可以吸引一小部分追求变革的年轻群体。公众普遍接受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银行APP先行试点带来的先发优势微乎其微。

最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不是监管者有意推动的产物,也不是金融体系自发成长的产物,而是市场需求自发的变革和创新。顺应市场需求而生,用户习惯成为第三方支付最大的护城河。只要用户体验不下降,第三方支付就会有生命力。

说到底,支付的竞争一直是场景和体验的竞争。

央行数字货币碾压天秤座和比特币的生存空间?

中国不承认“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Libra和比特币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所谓央行数字货币碾压天秤座,比特币的生存空间更多是针对跨境市场。

Libra 和比特币都被定位为国际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不受国界限制,不受现有国际清算结算体系的约束。在多国虚拟货币违法的背景下,跨境场景成为虚拟货币的生命力。根本来源。

在技​​术层面,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显着提升跨境支付体验,但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中国的法定国家货币,具有主权国家的色彩,不具备非货币的灵活性。 Libra、比特币等主权货币在国际社会接受度方面。比如日本等一些国家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工具,但国内交易场景不可能接受人民币,这就涉及到货币主权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比较各个市场自发孕育的“虚拟货币”,但不能只从技术层面来定义主权货币。主权货币是经济问题、金融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是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化,就相当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人民币国际化从来没有遇到过技术瓶颈。其背后是美元霸权体系的强大惯性和大国之间的权力博弈。

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影响不会超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范围。比特币和天秤座等“虚拟货币”也不会受到实质性压力。

比特币和 Libra 的真正压力来自各个主权国家。比特币想象着建立一个跨主权、全球性的货币体系,其早期的技术抗通胀标识确实吸引了一些人,但货币从来都不是一个社会的主角,而是一个附属工具。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对应什么样的货币体系;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社会,世界上怎么会有统一的货币呢?

当然,世界那么大,世界和谐的理想还是有生存空间的。相应地,比特币和天秤座总能找到立足点;但是,它仅限于立足点。

央行数字货币挑战美元霸权?

什么是美元霸权?简单来说,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赋予了美国独特的优势——需要钱的时候,美国只需要打开印钞机,其他国家只能兑换商品。正如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所说,

“美国享有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和无泪赤字。它用毫无价值的废纸掠夺他人的资源和工厂。”

由于全球资源和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理论上,美国可以通过运行印钞机来购买它在世界上所需的所有商品和资产。为了更容易理解,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况:所有美国人都不工作,靠美联储印钞票在世界各地买买买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美国消费者一直都比他们花的钱多)赚了,赚 1 个区块要花 2 块钱,这和美元霸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然,实际上是有限制的。当美国印太多钞票时,会导致美元贬值,动摇全球对美元的信心。世界各国央行将转向持有黄金或欧元等其他替代资产,削弱美元作为硬通货的地位。问题是世界仍然缺乏美元的真正竞争对手。

新冠疫情后,美联储再次发动史诗般的“放水”,全速印钞,但美元升值。因为疫情全球爆发,避险资金无处可去,只能去美国买美债。2019年底,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6.7万亿美元,约占未偿美国国债的30%。

美元的霸权让美联储的许多“神操作”无所畏惧,市场上盛传的各种“割韭菜”案例层出不穷,导致国际金融体系极度扭曲。

世界上不应该只有一种硬通货。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无法忍受“美国打喷嚏,全球感冒”的大戏,全球掀起了“寻找美元替代品”的浪潮。许多国家将目光投向了人民币,客观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而中国则将目光转向了一种超主权货币——SDR(特别提款一篮子货币,可用于偿还IMF债务、弥补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逆差等)。

2009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更好发挥SDR作用,推动SDR在国际贸易、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会计等方面的应用,进而实现与主权国家脱钩,保持货币价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现在来看,SDR 无法替代美元。环顾四周,美元没有对手:欧元深陷欧盟国家财政危机,日元被日本“失去的三个十年”拖累,英镑是上个时代的霸主。环顾四周,人们仍会关注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在金融层面的全球影响力的体现。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提质增效任重道远。自然,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体验,仅此而已,无需过度解读。

国际金融体系不应该只有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也不应该期待另一个美元。今天的美元不会是明天的人民币。人民币需要找到融入世界的新途径,成为互利共赢的工具,而不是“割韭菜”的武器。

央行数字货币与物联网支付

随着5G的发展,我们正在迅速迎来一个物联网时代。物联网,现阶段主要是信息的连接。如果能够在信息联通的基础上进行资金联通,将带来业务形态的根本变化。

例如,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为日常小额支付提供了便利,也激活了O2O支付场景,为共享单车、共享货架等O2O模式的兴起提供了支撑,被视为中国的水电煤。新的经济生态。很简单,如果没有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大生态就无法进行资金转移,没有资金交易,就不会形成商业闭环,也不可能深刻改变我们的业务世界。

在物联网时代,也需要改变支付方式来完成交易的闭环。就物联网而言,第三方支付和银行账户支付很难完全匹配。央行数字货币与物联网支付天然契合,可以开启新的商业时代。

例如,物联网支付的前提是可以根据设备本身轻松生成账户ID。央行数字货币的松耦合账户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又比如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适当加载智能合约,让物联网支付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程,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动完成交易,可以大大增加物联网支付的范围。

例如,在满足设定条件的背景下,可以直接由智能硬件发起支付操作。比如冰箱自动买生鲜,净化器自动买滤芯等等。

还有电动汽车充电的问题。如果电动汽车和充电桩都有物联网设备,只要插上充电桩,就可以自动付款;普通油车的加油问题也可以借助物联网支付实现自动支付。需要下车扫码。

总之,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的影响还处于推测阶段。但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许多起初不起眼的变化,一旦嵌入到复杂的系统中,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作为货币层面的变革,必然会带来这样的蝴蝶效应。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这里说一下。

参考文献:1、[美国] Nouriel Roubini, Stephen Mim,《危机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本文由公众号“薛红燕微宇”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红燕